凱發AGAPP找到可見宇宙的邊緣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,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媒體見面會,近10名記者圍坐在圓桌旁。
丁肇中說話簡潔直爽,對其專業范圍以內的問題有問必答。凱發AGAPP整個采訪過程中,最令丁肇中感興趣的話題顯然是未知的宇宙。“我一直覺得宇宙的起源很重要。”他將10余年的心血投入在了阿爾法磁譜儀(AMS)實驗上。“做這個實驗,到現在16年了。在這個時間里,其他什么事我都不做。我一向認為,集中所有時間做一件事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”
今年5月16日,AMS-02隨美國“奮進”號航天飛機升空,用于尋找反物質組成的宇宙以及暗物質的來源。這被認為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、國際空間站計劃、強子對撞機計劃后的又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,該項目的負責人即是丁肇中。
1976年,凱發AGAPP丁肇中因發現構成物質的第4種基本粒子——J粒子而叩開諾貝爾殿堂的大門。1995年,丁肇中的研究開始伸向另一個宏大領域:利用國際太空站偵測宇宙反物質。16年過去了,丁肇中依然求索在宇宙科學的最前沿。
媒體見面會上,針對經濟導報記者提出的有關尋找反物質同眼下時髦的“宇宙大爆炸”理論之間的關系時,丁肇中說,“如果找到反物質,是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證明。”
丁肇中則想到了探尋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反物質。他解釋說,“宇宙大爆炸以前是真空,真空里面什么都沒有,爆炸后即會產生正物質和反物質,否則不可能加起來為零。在我們的銀河系里,我們知道沒有反物質存在,凱發AGAPP因為反物質和正物質相碰撞后會產生很多光,而我們沒有找到這種光。”
但丁肇中線億個銀河系,我們這邊沒有,并不代表其他地方沒有。AMS實驗就是一直找到所有的銀河系,找到可見宇宙的邊緣,尋找反物質。假設找不到反物質,那大爆炸理論要引起很多人的懷疑了。”
如今,AMS-02已經開始了其在國際空間站為期20年的反物質探尋之旅。從 5 月份 升空至 8 月以來,AMS-02獲得的宇宙射線年科學家所得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的總和。
在科學面前無疑充滿了無數的未知數,丁肇中曾這樣解釋他的實驗:“就像在北京下一場傾盆大雨,如果100億個雨滴中有一滴是彩色的,我們就要把它找出來。”
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與丁肇中對自己研究領域內知識的侃侃而談相比,他對其他問題的回答則顯得十分謹慎。
就在上個月,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表示,他們發現了部分中微子比光速還要快的現象,這引起了科學界的強烈反響。鑒于現有物理定律的約束,一旦物質超過光速的現象得到證實,那支撐現代物理學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將面臨修正甚至顛覆,也會由此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。
導報記者就此向丁肇中提問時,他聲音輕柔地回答道,“我沒有看法。”他說,“我去聽了他們的報告,這種實驗是非常復雜的,除非你自己親手做這個實驗,否則不好批評別人。”他回憶說,“我年輕的時候,在1965年,哈佛等多所大學的一些教授通過實驗得出了電子有體積的結論。但我用不同方法在德國重復了這個實驗,發現前面的實驗都是錯誤的,電子是沒有體積的。你不做這個實驗,就不應該去對別人的實驗發表意見。”
丁肇中談及自己科學生涯的體會時這樣說道,“99%的人反對你,不代表他們是對的。專家的評論是依靠現有的認識,而科學的發現是推翻現有的認識。”
作為一名實驗物理學家,丁肇中的生活極為簡單,他坦言,“我是麻省理工學院惟一可以不教書的教授。除了做實驗基本什么也不做。學校開會我不去,也不擔任任何職務,不參加任何評審委員會。我用100%的時間做實驗。”